2月13日,
《中共徐州市委 徐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实施意见》
发布
部署“三农”工作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扎实推动“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文件包含6部分26条,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强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农民和集体“两个增收”,持续提升乡村产业综合效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质量、乡村治理效能、资源要素投入保障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
粮食产量稳定在101亿斤以上
-
扎实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
控减直播稻2.6万亩以上
-
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
-
实施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
-
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
-
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住宅专项整治试点
-
分类有序做好耕地“非粮化”整改
-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30万亩以上
-
健全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稳步提升耕地质量等级
-
稳定绿色蔬菜保供基地面积
-
加快发展智慧农业
-
支持黄河故道沿线老旧果园改造,因地制宜发展金蝉养殖等林下经济和食用菌产业
-
推动畜禽养殖规模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
持续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积极发展工厂化养殖、稻渔综合种养
-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81%
-
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
-
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小院、亚夫科技服务站建设
-
实施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行动,加快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
-
加强短板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智慧农机试验推广,拓展农用无人机应用场景
-
大力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等现代设施农业,组织开展徐州—荷兰农业合作交流活动
-
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建设区域性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中心,优化布局乡村自动气象站
-
建设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推进大中型灌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
-
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
-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
-
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监测预警和防控
-
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持续强化开发式帮扶和社会救助兜底保障
-
用足用好省“五方挂钩”平台,持续加大对丰县湖西片区、革命老区相对薄弱村、重点帮促村支持力度
-
健全帮扶资产长效管理机制,推动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长期稳定发挥作用
-
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推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
实施重点就业群体强技赋能计划,扶持农民自主创业9000人以上
-
推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全覆盖,做到“月结月清”
-
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
-
持续开展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
-
深入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2.0版,稳妥推行“股田制”,探索一批致富共同体
-
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治理,严控经营风险和债务
-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
支持村集体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持续加强对成员服务,有条件的可以实行按股分红
-
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5+N”农业全产业链提档升级
-
推动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和高品质农林产业走廊、G30优质中强筋小麦产业走廊
-
优化产业链组织方式,支持企业共建产业链供应链
-
建好用好各类农业平台载体
-
组织开展“农业农村投资深化年”活动,开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招商
-
扶优培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领行业发展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区域头部企业,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
办好“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徐州专场推介活动,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
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增长10%以上
-
深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统筹抓好冷链物流骨干网、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支持供销社等连锁经营布局县域市场
-
健全完善“农香徐来”品牌运营管理机制,品牌农产品销售额力争超过7亿元
-
健全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协调机制,合理确定村庄建设重点
-
扎实推进规划设计、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富民增收、乡村治理“五个协同”,加快构建以“2+9”为引领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
-
力争新培育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0个左右
-
扎实推进农村住房条件改善
-
统筹抓好“四好农村路”和“户户通”道路建设
-
更新改造农村供水管网510公里
-
巩固提升农村电网
-
新建改造5G基站1000座
-
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共建和乡村中心学校教师走教,强化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
-
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
健全基本医保参保机制,提高连续参保和零报销农村居民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
-
提高农村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等关爱服务质量
-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
推动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协同治理
-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收运处置,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行政村实现全覆盖
-
持续加强水生态治理
-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系统治理
-
完成绿化造林2.8万亩,建设绿美村庄40个
-
实施基层党建“巩固深化年”行动,扎实做好村“两委”换届
-
健全基层监督体系,深化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
-
完善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健全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
-
严控对基层开展督查考核事项,精简优化涉农考核
-
推动农村基层网格化治理“多格合一”,通过“干部下沉、数字赋能”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问题
-
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
-
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
倡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文明新风尚
-
完善约束性规范和倡议性标准,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
-
深化殡葬改革,新改扩建农村公益性公墓14个
-
规范宗祠常态化管理
-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
-
积极推进“三官一律”进网格,加强“法律明白人”培养使用,排查整治一批法治薄弱村
-
常态化开展农村地区扫黑除恶,深化“净土佑苗”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专项整治,依法处置邪教及非法宗教活动,打击涉农领域传销、诈骗等犯罪,预防和减少个人极端犯罪
-
健全完善农村应急管理体系,强化生产生活领域安全风险源头管控和排查整治
-
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
-
完善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
-
加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
-
完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
-
鼓励家庭农场加强联合与合作,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
-
统筹推进林业、供销社等改革
-
单列下达不低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用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
-
合理核定村民新增住宅建设用地需求
-
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大“点状用地”政策探索力度
-
扎实做好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鼓励农户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住房
-
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
-
深入实施“四乡工程”,引导支持各类“新农人”下乡返乡
-
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新农菁英”建功乡村行动
-
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
-
优先保障农业农村领域一般公共预算投入
-
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
-
加强涉农资金项目全过程监管
-
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资金投放
-
建强政策性农担体系
-
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补贴承担比例,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
-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
逐步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落实持居住证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
-
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自愿有偿退出办法